• TJUDAM实验室
    1933年10月,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(时名国立北洋工学院)与华北水利委员会联合全国各水利方面的学术机构和政府机关,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水工试验所。

方向三 BIM驱动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关键技术


水利水电工程BIM驱动的核心是水利水电行业模型、数据和知识驱动。实验室基于统一架构(统一主数据、统一业务逻辑、统一入口、统一规范标准和统一数据交互接口)和多专业核心技术(BIM、IOT、AI、数据挖掘、云计算等),开展以下研究工作:
(1)基于IFC数据及信息模型解析的数据底板发布架构理论。以IFC传输技术、水电工程信息模型解析转换技术、数据库存储技术为技术支撑,集BIM模型上传、转换、发布、交互于一体,为BIM驱动的项目管理平台各子系统提供从模型转换、模型信息存储规则、模型关联定义、模型变更、模型进度计划绑定等一系列功能。
(2)BIM驱动的水电工程施工区多目标识别预警。基于BIM驱动+GIS宏观大场景,通过数字可视化映射与实时监控物理实体结合,实现施工区多目标安全风险行为识别、安全风险辨识评估、智能隐患排查、安全实时监控预警可视化集安全管理业务流。
(3)BIM驱动的物料智能管控研究。基于库存控制理论、视频监控技术、智能算法等,结合进度管理模型所包含的物料配置信息 ,提出BIM驱动的水利工程智能物料管理方案,实现工程变更下库存动态平衡管控及物料状态全过程可视化追溯。
(4)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数字化质量检测管理架构研究。基于移动互联技术与BIM技术,以单元-分部-单位工程自下而上的检测模式,实现了BIM+质量全过程信息的可视化呈现与分析,有效保证质量闭环管控。
(5)BIM驱动的坝基灌浆监控分析。基于实时参数与BIM模型,通过算法分析对灌浆施工进行预警、报警,预测,分析。赋予原始灌浆BIM判断和计算能力,实现智能分析,指导施工,完成从施工到监测、分析再到施工闭环。
(6)大坝碾压性态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。基于IOT、GNSS等技术,对大坝碾压施工过程中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预报警,实现了大坝碾压性态与质量的闭环管控。
(7)基于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控理论与方法的智能温控研究。基于IFC语义技术、无线传输技术、区块链技术等,结合理论分析、软硬件研发等多种手段,提出智能化温感—分析—控制的方法,实现了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防裂闭环的智能温控。
(8)集成GIS技术的料源上坝实时追踪技术研究。基于物联网技术、3S技术、WebGIS技术,集远程调度、实时报警、分析反馈为一体,实现了对料源装料-运输-卸料的全过程可视化管控。
(9)基于P6进度编制的施工进度智能管控技术。将Web Service形式发布的P6进度管理数据融合于BIM模型,提出了基于BIM和P6的施工进度管理模式,实现了BIM驱动施工进度全过程管控。
(10)耦合多源监测及神经网络的大坝安全实时监测分析。通过对多源监测检测数据的深度挖掘和模拟预测,对工程风险水平进行实时分析与快速预测,为工程提供了全方位的安全监测和实施预警服务。
(11)基于BIM+GIS的多功能EPC项目信息管理架构研究。集成Web端操作环境、BIM协同平台、三维GIS平台、P6软件等关键技术,实现P6软件进度计划数据导入及各功能模块间的信息关联,提高了水利水电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水平。
(12)基于BIM集成模型的桥梁施工碳足迹分析及施工方案评价。集成全过程碳排放核算模型、施工方案评价模型、施工方案推荐方法等理论,解决施工过程的碳排放计算模型缺失、多要素集成管控载体智能化水平不高等问题,提升绿色智能建造水平。